查看 2170 回复 0

AI与基因的科学:人类迈向永生的关键

28

主题

0

回帖

150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3-9-27 09: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工智能+基因科学可以让人类永生?
2023写给时间…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生活在现实和赛博的双重空间里(注: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当某位“赛博人”离世后,他的朋友圈留言、微博评论、各种虚拟装备货币,豆瓣标记的喜欢、视频网站上点赞的视频、游戏世界的皮肤……这些带着个人品位偏好兼具价值的数字遗产都会成为其身后物。
     数字遗产《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0年)》显示,2020年度有10.69%的80后在遗嘱中提及虚拟财产。90后的遗嘱中,这一数字则提高到了21.35%。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与2023年的贺岁片《流浪地球2》更是把“数字生命”的现实意义推向顶峰。 有一天,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那时你希望自己的数字遗产被如何处理,是“数字永生”,抑或全部删除?“我们的用户以年轻人居多,近九成用户会选择将自己的账号信息全部保留。而且大家对死亡这个话题并不避讳。”
       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曾经来过,都希望有些真真实实可以影响后人的东西被留存下来,无论是逝者还是生者,情感上都会有所寄托,都希望自己无论用何种方式,能够穿越时空,能够遇见未来,让不可能成为一种可能。

       人类一直对永生有着无尽的向往和追求,从古代的仙人、神话,到现代的科学、医学,都在探索如何突破生命的限制和终结。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类对永生的理解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人想要活得更久、更健康,那么现在的人可能想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数字永生。
       数字永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AI)等技术,将人类的思想、情感、记忆等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并保存在云端或者其他载体中,从而实现人类意识或者个性的延续和复活。简单来说,就是用AI把你变成一个数据包,然后让你在虚拟世界中继续存在。
        数字永生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神秘。它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数据采集和数据重建。
        数据采集,就是利用各种设备和方法,收集和记录人类的各种信息,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社交等方面。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记录我们的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我们可以用脑电图、心率监测器等仪器,记录我们的思维、情绪、偏好等;我们可以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记录我们的关系、活动、观点等。这些信息就像是我们的数字指纹,反映了我们的个性和特征。
        数据重建,就是利用人工智能(AI)等技术,分析和模拟人类的信息,并生成一个数字化的人格或者意识。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技术,根据我们的声音和文字,生成一个能够与人对话的聊天机器人;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视觉(CV)等技术,根据我们的图片和视频,生成一个能够与人互动的虚拟形象;我们可以用深度学习(DL)等技术,根据我们的思维和情绪,生成一个能够与人共情的智能助手。这些数字化的人格或者意识就像是我们的数字灵魂,延续了我们的存在和记忆。
       开启时间维度之门,重要的是个人需要有所作为。在时间维度里,“Wo”可定期将自己的思想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分类,代表Wo智慧的思想数字信息通过时间舱平台司法效力鉴证确权,才能具备数字产权属性。个人用户首先需要有明确、清晰的数字遗产意识,进行数据加密确权保护。

       从web1.0时代开始,我们的学习、思考、工作、生活等行为所产生的庞大数据量,在我们的沉默或不知情下的不作为,被视作一种默许。对于自己数据被人滥用或在商业盈利的事实,我们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权利无偿非主动出让,现在,是时候去思考如何保障我们的数据资产以及数字遗产的权益了。
     如果有些内容你希望让自己孩子、朋友或者任意外人看到的,可以提前去确权。把自己的数字化内容做一个分类,然后给出对应的办法。如“生前预嘱”这种方式,你或是艺术家或是游戏玩家,把所有可以确权的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你的数字版权、你的灵感记录、你的游戏皮肤…都可以做个数据确权。你要确认好这些内容,在遗嘱里面要用图文写清楚或用影像有声说清楚,是否允许被公开或者希望如何处理。尽管我们没办法左右身后事,但当你把自己的意愿讲清楚,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从伦理上而言,家人朋友会尽可能不去违背个人意愿的,从法理上而言,也将因鉴证确权有了权属依据。

      时间维度数字永生项目负责人发现,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将自己的精神生活搬到网络上,也更愿意探讨死亡的问题。除了个人层面,数字遗产也是一个社会话题,尽管我国法律条款中尚未对“数字遗产”作出明确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仅对可继承的遗产范围作了概括性规定,即“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但实际上,数字遗产已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今天,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的未来可期。2020年,我们在实验室中已经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在不远的将来,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纠正DNA错误,人类将在2029年开始在极少数中实现永生。而到204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甚至逆转衰老过程。
      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坚信“奇点”(The Singularity)绝对存在,届时在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将实现永生。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全面永生。因为那一年非生物智能的创造力将达到巅峰,超过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10亿倍,不仅是食品等生活物质极大自由,能源完全自由带来生产力极大提升,宇宙探索星际旅行将变得稀松平常。

      未来的可能性:数字永生可能会成为一种普遍而常态化的现象。它可能会改变人类社会的结构、文化、价值等。它可能会创造出新型而多样化的形式、领域、行业等。

      未来的挑战:数字永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比如说:

- 数字永生是否真正代表了原始个体全部思想与生命智慧?

- 数字永生是否拥有与原始个体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权利与义务?

- 数字永生是否能够继承原始个体的数据资产和现实财产,责任?

- 数字永生是否能够参与原始个体所属社区或者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活动?

- 数字永生如何与其他数字化或者非数字化个体相处?

- 数字永生如何确权保证其真实性与可信度?

- 数字永生如何防止其被滥用或者滥用他人?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不断研究,并寻找合理地解决方案。


11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